最近,关于伊朗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。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日益加剧,以色列正在对伊朗发动猛烈的攻击,许多人认为这可能意味着伊朗政权即将陷入危机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许多伊朗普通民众似乎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。与大家想象中的愤怒抗议相反,他们反而有些显得淡然,甚至一些人还在街头欢庆,尽情唱歌跳舞,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学生们,纷纷大胆摘下头巾,类似于清朝时期女性剪辫子的举动。这种行为显得非常反常,甚至有些人还在社交媒体上积极为以色列出谋划策,分析哪些打击能够最有效地摧毁伊朗政权。这一切似乎令人困惑,难道伊朗人真的已经对自己的国家丧失了忠诚吗?
但实际上,伊朗民众并非对祖国丧失信心,而是对现有政权深感失望和无奈。如果追溯到更深的根源,我们不得不提到1979年发生的伊斯兰革命。当时,这场革命得到了全民的广泛支持,目的是反对独裁、反对腐败,力求推翻特权阶层,改变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,缩小贫富差距,给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。令人遗憾的是,最终掌握权力的却是宗教力量,而不是普通民众期望的改革者。
展开剩余72%在革命之前,尽管伊朗社会贫富差距悬殊,但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还是相当强劲。得益于丰富的石油资源和资本主义现代化体制的推进,伊朗的经济在1963年至1973年间实现了年均超过10%的增长速度,这一时期被称为“伊朗奇迹”。然而,随着革命的爆发,经济体系发生了剧变。国家经济转向了由宗教机构和革命卫队主导的“教产经济”和配给制。虽然表面上看,新的配给制度似乎旨在追求资源的平等分配,但实际上,资源却掌握在革命后特权阶层的手中。正如前总统内贾德所指出的那样,伊朗60%的财富实际上被仅有的300名宗教领袖控制,而普通民众则在物资短缺的困境中艰难度日。
根据最新的经济数据,伊朗的贫富差距变得更加明显。1976年,伊朗经济达到了顶峰,按2023年的美元标准计算,人均GDP曾达到9794美元。然而,时至2023年,伊朗人均GDP却降至4465美元,甚至不到1976年的一半。经过几十年的时间,伊朗民众的生活水平不升反降,这让许多人开始质疑革命究竟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变化。虽然推翻了巴列维政权,但很多问题似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。虽然旧的王朝时期也有特权阶层,但至少是一个开放且有发展机会的时代。如今的政教合一体制不仅没有消除这些特权,反而让它们更加根深蒂固,国家也变得愈加封闭和落后。举例来说,女性的地位在革命后发生了巨大倒退,几乎从文明社会倒退到野蛮时期。
有一些人认为,伊朗的经济困境主要是由于长期遭受西方的制裁。但问题的根源又在哪里呢?一方面,伊朗的政教合一体制让其自视为伊斯兰革命的守护者,试图将革命精神传播到全球。强烈的反美、反以情绪让伊朗成为了西方国家眼中的“中东不稳定的源头”。另一方面,伊朗在秘密发展核武器的过程中屡次违背国际协议,也为制裁提供了充足的理由。虽然制裁对国家的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,但掌握政权的宗教和革命卫队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。与此相反,普通民众却深受其害,他们关心的不是核武器的威胁,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。对于大多数伊朗人来说,生计和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因此,很多普通伊朗民众认为,以色列与伊朗政权之间的冲突与他们并没有直接的关系。对于他们来说,政权更迭并不会导致国家的灭亡,毕竟伊朗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和政权更迭,最终仍然屹立不倒。伊朗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,他们所渴望的是安定的生活,而现有政权显然没有满足这一期待。即使伊朗政权和以色列爆发冲突,许多伊朗人心底的希望依然是能够过上平静、安稳的日子,而不是沉浸在无尽的战争和社会动荡之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市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